提案摘编·农业水利高水平发展(一)

2025-04-07 11:26:38 产品中心

产品介绍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是我国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的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玉米秸秆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产业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和民生问题。秸秆饲料化有利于保障国家饲料粮安全,同时将普通秸秆变废为宝,通过“过腹还田”能大大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是目前,在秸秆饲料化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一、加快粮饲兼用性状玉米优异种质资源收集和新种质培育。积极引入和发展多样性野生资源渗入群体,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点挖掘生育期适中、生物量大、活杆成熟、营养品质高、适口性好等关键青贮性状基因,解析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培育突破性粮饲兼用玉米新种质。

  二、加速推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效融合,构建高效、精准的粮饲兼用型玉米生物育种体系。开展基于大数据先验知识驱动的粮饲兼用性状精准改良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定向设计并加速培育符合种养协调发展要求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种质和新品种,提高我国玉米秸秆利用率。

  三、在玉米生产的主要生态区,尽快出台我国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审定标准和有关政策,开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鼓励大型种养结合企业或合作社以订单农业形式开展粮饲兼用型玉米规模化种植和产业示范工作。

  四、构建“粮食饲料肉”集成产出的新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以“公益育种单位种业种植合作社饲料加工公司肉牛养殖企业”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和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基于符合区域农业特点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打造垂直管线的产业闭环生态链。

  近年来,我国现代粮食产业和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依然存在基层粮油仓储物流设施老旧等短板。建议

  一、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园区功能,建设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代理、加工、交易、配送、检验测试、市场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粮油综合产业园。推动产粮县(区)中心库、区域重点乡镇粮库改造升级。

  二、支持地方粮食企业延长产业链。发挥企业经营主体作用,支持粮食企业联合发展。鼓励和支持用粮企业与国有粮库联合开展绿色储粮、科学储粮技术创新。

  三、支持乡镇基层粮库衔接乡村振兴进行提质升级。引进新的运营实体和合作伙伴,拓宽服务范围,将基层粮库打造成集应急仓储、物流中转、农产品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综合体。

  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增收,但依然面临耕地整体质量不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

  一、严守耕地政策,打好增产基础。压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机制,开展辖区高标准农田非粮化动态监测。

  二、重点围绕种源等“卡脖子”核心环节,发挥新型制优势。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需求主体。

  四、强化责任,基层农业农技管理部门收割前要对辖区内的收割机械进行拉网式普查,对收割机手进行提升培训。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程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建立由生态沟渠和人工湿地组成农业面源污染物生态拦截系统和集水库。减缓农业污水流速,延长农田排水在沟渠的停留时间。

  二、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沟渠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其具备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功能。小流域的上中下游分别设立集水库,减少汛期农田污水直排。

  四、加强技术创新,完善建设标准。发挥科研单位技术优势,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分别设立农田面源污染防控工程创新平台,持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现代海洋牧场集生态、养殖、休闲、碳汇等多功能于一体,将养护渔业资源与修复生态环境相结合,是最好的可持续渔业模式之一,逐渐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发展势头良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现代海洋牧场关键与共性技术研究,支持现代海洋牧场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研发。

  在国家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级海洋牧场落户深圳大鹏湾,带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可持续生态渔业。但是,深港在大鹏湾合作发展上尚有可改进的地方。建议

  一、深港在《大鹏湾水质区域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开展更紧密的合作,成立联合专责小组合作开发大鹏湾,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

  二、充分利用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优越的跨境合作条件,优先在河套区引进海洋科研机构和相关产业链。

  三、深港建立深度合作,交流现代化及高产量水产养殖技术,争取尽快做好生态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修复,提高大鹏湾资源生物种类数量和资源量,筑牢粤港“蓝色粮仓”。

  辽宁省是我国海水贝类养殖大省,海水贝类养殖业对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具有无法替代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建议

  一、加速推进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标准化。适度增加辽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投入和海洋牧场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地域特色高值贝类养殖发展。大力推广浅海多营养层级养殖等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提升养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确保贝类养殖提质增效。

  二、科学优化近岸海域水质考核指标和削减策略。针对贝类养殖大省优化考核指标,将化学耗氧量、重金属、农残、抗生素等威胁人们安全的污染指标进行严格管控。因地制宜科学评估近岸海域尤其贝类养殖区氮、磷输入环境容量及渔业需求量。

  当前,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先后颁布多部法律和法规,明确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等“非农化”和“非粮化”行为。但怎么样才能做到宜林(草)则林(草)、宜耕则耕,平衡好环境效益与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建议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合种粮食的区域种粮食,切忌“一刀切”。做好政策的解读与宣传,严格落实和逐渐完备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二、加强生态监测与保护。加强对复耕区域的生态监测与保护,加强生态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供多元化的农业转型帮扶手段,制定合理复耕政策及补偿标准的同时,也要为遭到损失的农民进行农业指导。

  2012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项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东北地区林业资源丰富,但却难以承载国家储备林项目,为了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优化布局,建议

  一、给予东北地区国储林项目更多的金融支持。考虑东北地区国储林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角度考虑,给予东北地区国储林项目贷款期限和宽限期适当延长。

  二、给予东北地区国储林项目特殊的考核标准,对央企投资支持东北地区国储林项目,从国有资本收益率考核标准上予以适当放宽。在东北地区国储林项目运营上,对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予以大力支持。

  松树是我国重要的树木,也在建筑、造纸、家具等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种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外来入侵物种,竟造成我国几亿株松树死亡,这就是在林业领域“臭名昭著”的松材线虫。建议

  一、国家林草局建立专门的治理基金,召集相关林业和生物领域专家学者,研究松材线虫病的防御和治理方法。

  二、国家林草局联合网信办联合研发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积极推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精细化管理平台,在一线林业工作者中宣传安装终端App,通过该系统实时上传防治情况,实时掌控全区松林状况,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率。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